國家力推戰略性新興產業各地宜揚長避短發展
國家力推戰略性新興產業各地宜揚長避短發展
上周閉幕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其中,市場關注的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一熱點,在五中全會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同**,《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以國發〔2010〕32號文正式發布。毫無疑問,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會成為“十二五”規劃中*耀眼的一顆星。
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掌握發展主動權
2009年9月21日至22日,國務院總理溫**接連主持三次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座談會,聽取47名經濟、科技專家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意見和建議。戰略性新興產業**次正式進入輿論的視線。同年11月3日,溫**在人民大會堂向首都科技界發表講話,強調了科學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性。隨后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再次被提及。
到了2010年2月初,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的“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部際小組”宣告成立。3月,溫**向第十一屆國內人民代表大會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赫然在列。9月8日,國務院總理溫**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10月18日,《決定》以國發〔2010〕32號文正式發布。
從**提及到正式發布,戰略性新興產業走進媒體視野僅用一年時間,反映了中央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急迫。國際金融危機不僅加深了我國認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大意義,同時也強化了我國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緊迫性。
國內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專職副主席辜勝阻表示,前三次產業**,我們都擦肩而過,第四次產業**應該說我們和發達國家在技術方面的差異不大,我們完全有可能抓住這次產業**的機遇。
戰略性新興產業成“十二五”規劃重中之重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為“十二五”規劃定調,提出了今后5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
當前,我國經濟總量雖然已列世界前茅,但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并未根本改變,經濟發展整體上還處在“要素驅動”而非“**驅動”階段。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更凸顯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中,產業升級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為重中之重。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元教授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國提出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這是決定我國在未來國際競爭中占有什么地位的重要舉措,在“十二五”規劃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相關人士透露,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十二五”規劃中將單獨占據一個章節。規劃出臺后,七項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分別發表各自的“十二五”規劃,確定中期發展目標。
各地宜因地制宜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被稱作“下一個四萬億”投資刺激計劃,在后金融危機時代被寄予了救市的厚望。十七屆五中全會閉幕以及《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下發前后,國內各地紛紛就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具體規劃部署,新一輪產業賽跑蓄勢待發。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企業室主任張曉文指出,各地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時要有科學規劃,不能一哄而起,要科學選擇適合當地特點的產業。
觀察人士認為,盡管各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積極性都很高,但仍要根據自身的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有所側重、慎加篩選。
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而言,除了謀求技術的制高點外,產業化是決定其成敗的關鍵。因此,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時,各地既要有熱情,還要講科學;不僅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更要具備國內一盤棋的思想。
此外,國務院參事馮之浚建言:“發展戰略新興產業,要避免穿新鞋走老路。一有新的精神,地方上就把它當作一個筐,什么都裝。”他提出,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推動力是政府,同時應該給民營企業更多機會,推動這一產業產生更多的活力和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