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及遙感衛星智慧城市公共平臺發布
北斗及遙感衛星智慧城市公共平臺發布
隨著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智慧城市這種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態,無疑將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提供新的落腳點,并成為北斗產業發展的新引擎。
日前,“北斗及遙感衛星智慧城市廈門宇電溫控儀公共信息平臺”正式對外公布,該平臺是將北斗技術與遙感地理信息技術有機結合,搭建應用于各大領域的基于北斗與遙感衛星的綜合應用管理平臺。
隨著智慧城市的應用深入,如能利用衛星導航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結合通信網絡技術,以位置信息服務為基礎,對傳統相關領域與行業管理模式進行改造,在物業管理、辦公樓宇室內導航、特定人員個性化信息推送、交通應用(包括靜態交通管理應用、動態交通管理應用、特種車輛綜合管理應用、公交智能調度與管理應用、內河航運綜合管理與執法應用、區域物流智能運輸管理應用、出租車智能調度智能調節器應用)等多個領域,都可以發揮重大的作用,直接提高政府、社會、企業的信息化水平、管理能力和服務質量。
2008年,“智慧地球”理念即在世界范圍內悄然興起,許多發達國家積極開展智慧城市建設,將城市中的水、電、油、氣、交通等公共服務資源信息通過互聯網有機連接起來,并作出智能化響應,更好地服務于市民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的需求,并改善政府對交通的管理、環境的控制等。
據了解,平臺系統包括:智慧城市實景三維信息系統、智慧城市數據采集系統廈門宇電無紙記錄儀、智慧社區城市房產信息系統、智慧城市統一移動定位平臺、北斗及遙感衛星綜合信息管理平臺、北斗及遙感衛星預警應急管理系統等。
新一代互聯網、云計算、智能傳感、通信、遙感、衛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的結合,將可以實現對物品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與管理,從而使地球達到“智慧”狀態。
隨著中國新型城鎮化電爐控制柜的逐步推行,智慧城市建設將漸入佳境,智能交通、智能安防等細分領域的優勢企業將獲得高速發展良機。據住建部預計,“十二五”期間智慧城市投資總規模將達到5000億元,長期而言智慧城市投資規模將超過10萬億元。
隨著國家不斷加大支持北斗企業發展的力度,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應用的深入推進,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為中國城市建設提供強大動力。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寧津生表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解決了何人、何時、何地的問題,這就是北斗廈門宇電巡檢儀的特色服務。位置服務和地理信息是基于衛星導航的兩個廣闊市場,而智慧城市中的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數字城市正是建立在地理信息和位置服務基礎之上。這將是近幾年國家推進行業應用之外,北斗導航產業在民用領域*有潛力的市場。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曾說,北斗系統不僅要求天上的衛星網能很好地工作,還要求地面上有很好的管理系統與之匹配,更要開發出好的應用。建設“北斗”,是為了應用“北斗”。中國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管理中心主任楊寶峰表示,建設好北斗系統只是**步,管理好、應用好,能夠充分發揮北斗系統的價值和效益才是關鍵。要解決好“天地對接”的問題,需要為北斗系統找到一個地面的落腳點,而智慧城市宇電流量積算儀便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基于位置信息的服務能夠發揮基礎性、重要性的作用。數據顯示,日常生活中各類信息的80%到90%都與位置和時間有關,這些需求恰恰是衛星導航、授時服務的優勢。楊寶峰強調,將來隨著信息化的發展,隨著智慧城市的建設,基于時間的應用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將越發顯現出來。
北斗系統在中國區域內具備的有源定位服務是北斗系統一個明顯的比較優勢,也是其將來在智慧城市中發揮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城市應急方面,北斗系統在汶川地震和蘆山地震發揮的作用就是*好的例子。地震中基礎設施和通信設施全部癱瘓,救援人員依靠北斗系統及時傳遞出災區信息。此外,在**的地理信息服務方面如城市主要的設施、建筑物的形變等監測高精度溫度計,北斗系統的高精度服務也能對其提供支持。
現在,北斗系統的應用在智慧城市各個領域不斷擴大、不斷深入,并從“天上”逐步飛入尋常百姓家:國內各地駕校考試系統都在升級換代,改用北斗駕考系統;在上海,智慧城市北斗綜合應用示范工程已經啟動,市民可以便捷地使用“智能呼叫”、“智能交通導航”等服務;在江蘇無錫,“4G北斗導航”的車聯網等民生應用項目即將進入普通市民的生活。
目前國家正在大力推廣北斗衛星導航民用化產業,空間地球信息科技也已成為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經濟實力和國家**保障能力的綜合體現。為此,北斗航天集團與中科院遙感所在北斗及遙感衛星應用領域實現強強聯合,技術聯姻,互為技術聯合研發單位,共同推進北斗及遙感宇電PID調節儀衛星應用產業化發展。